
這幾天,靜下心來,認真分析思考了一番,現(xiàn)在將思考結(jié)果展示出來。
據(jù)網(wǎng)上資料,最早出現(xiàn)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設計的知名網(wǎng)站是:Quora(知乎的對標產(chǎn)品,知乎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的設計可能是延續(xù)quora的設計吧)
上方截圖是Quora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查理·切沃對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的回答,紅框里的英文翻譯如下:
一般來說,“贊同”一個答案表示“這個答案值得一看”;而“感謝”是表示“欣賞但對答案好壞不作聲明”
舉幾個只是“感謝”但不對答案進行“贊同/反對”的例子:
有人解答了某個實際問題,但你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。
你不贊同一個偏主觀的問題的答案,所以你不想為這個答案投票,但是你欣賞他/她嘗試回答的努力。
同時,我也在知乎查看了諸多類似 “知乎的「贊同」和「感謝」功能,各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才合適?” "你有沒有區(qū)分贊同和感謝的習慣?為什么?" 等問題,歸納了一下,主要為以下三種“只感謝但不投票”的觀點:
答案質(zhì)量高,但由于涉及專業(yè)性,無能力判別正偽。
對于答案本身不贊同或部分不贊同,但從該答案中獲得知識或啟發(fā)
純粹是出于禮貌或?qū)Υ鹬鞯墓膭睢?
從以上的信息來看,似乎知乎的“點贊”與“感謝”,是兩個適用不同場景,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“井水不犯河水”“各自安好”的功能。
但是,隨著我查看更多的資料(特指:更多的知乎用戶對此相關問題的回答),調(diào)研了更多身邊的實際用戶(特指:身邊使用知乎的好友和同事們),反饋的信息有:
“感謝”功能從沒用過,不知道和“贊同”有什么區(qū)別?!案兄x”是“贊”的意思嗎?
“感謝”和“贊同”不會具體去區(qū)分,當時想點哪個點哪個,不會去糾結(jié)這些細節(jié)。
對一些有知識或啟發(fā)的答案,沒有明確觀點的話,傾向于不做任何操作。
覺得答案寫的好,就會點贊同,不會糾結(jié)答案本身正偽,正偽本身也是相對的。
對答案“贊同”也算是對作者的一種間接感謝吧。
對好的答案,我只點“贊同”,因為只有“贊同”才會讓答案頂上去,點完“贊同”,就不會再點“感謝”了。
一般是在作為邀請人去邀請答主回答后,會點“感謝”,作為路人翻看答案,只會點“贊同”與“反對”。
......
這幾天經(jīng)過仔細的分析與思考,我得出的想法是,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確實是個細心的設計,但同時是個“理想化”的功能設計。
這個“理想化”的功能設計,要想真正意義上為用戶所用的話,必須基于以下三個前提條件:
用戶能明確區(qū)分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, 即在用戶認知層面,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是有明顯區(qū)別的,是適用于不同場景的,是沒有功能重疊部分的,是清楚直觀易于理解的。
用戶能準確區(qū)分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, 即解決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的用戶認知問題后,還需解決應用層面的問題:用戶能憑借該認知,在不同“答案場景”下,能夠準確的進行對應的正確操作。
用戶愿意區(qū)分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, 即解決功能認知與準確應用問題后,還需要用戶發(fā)至內(nèi)心的接納,用戶愿意在不同場景下用理性去對待答案,去對待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。
要做到以上三個前提條件談何容易,滿足其中任何一個前提條件都是困難的。
在認知層面, 試圖清零用戶多種多樣的認知慣性,完成對功能的重新認知,極其困難(微信之前在消息頁,采用下拉頁面頂部,即開始拍攝小視頻,就是一個“教育用戶”的失敗案例)
在應用層面, 應對不同“答案場景”,用戶采用不同的對應操作,對于用戶來說,是一種信息處理的負擔,降低閱讀效率的同時,面對諸如 “答案質(zhì)量高,但由于涉及專業(yè)性,無能力判別正偽” “對于答案本身不贊同或部分不贊同,但從該答案中獲得知識或啟發(fā)” 這種“復雜而常見”的場景時,用戶又如何判別自己專業(yè)不專業(yè)呢?外行一定不專業(yè)嗎?專家一定專業(yè)嗎?部分不贊同又怎么界定呢?90%贊同的話,投不投票呢?那么,60%贊同的話,投不投票呢?
在人性層面, 用戶不可能一直保持“理性狀態(tài)”,而在群體性質(zhì)的社區(qū)環(huán)境下,更容易變得感性,沖動。比如:某個用戶對某個答案的觀點毫不贊同或完全贊同,但是可能答案中的某句話、某種表達方式或某張配圖,戳中了他/她的情緒,該用戶可能就直接投票贊同或反對了。(需要說明的是,這不是極少數(shù)用戶存在的使用情況,想想最近一次你發(fā)火的情景吧,發(fā)得夠理性嗎?)
而且, 用戶是“懶”的, 在碎片化的使用場景下,用戶專注在內(nèi)容本身,內(nèi)容外的功能越是復雜多樣,用戶的使用意愿越是降低。(那么,用戶有多“懶”呢?用戶“懶”得“登陸”,“懶”得“感謝”,“懶”得“投票”,甚至“懶”得反饋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是多么讓他/她困惑。)
在產(chǎn)品層面, 對于知乎來說,“投票”與“感謝”兩個功能,并不是并列級別的功能,而是很明顯的主次級別的差異。(這也是為什么“投票”對答案的排序起決定性作用,而“感謝”對排序沒有影響力的原因)如果主次功能相互獨立,使用正常的情況下,那么“感謝”與“贊同”的關系,就如同“收藏”“評論”與“贊同”的關系,和諧友好。
但是,當一個主功能被次功能影響了,讓用戶產(chǎn)生了混淆,導致用戶行為的混亂,從而使主次功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“失效”了,那么這樣的設計是否是得不償失呢?
還記得知乎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黃繼新,在一席上的一次名為《社交時我們在干什么》的演講中提到:社會化網(wǎng)站主要干兩件事,一件是盡可能增加用戶獲得認可的機會,一件是盡可能降低用戶給他人提供認可的門檻。
我想,知乎的“感謝”這個功能的設計出發(fā)點可能是:盡可能增加答主獲得認可的機會,且盡可能降低瀏覽者給答主提供認可的門檻。
設計出發(fā)點是好的,但是用戶對功能的使用并不是順暢的。分析完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功能設計的問題,我也思考了功能優(yōu)化的方案。
我的優(yōu)化思路很簡單:讓功能主次分明。
方案一: 在答案展示頁面,取消“感謝”功能,弱化為一個邀請人在答主回答后,私下“感謝”的消息提示功能;同時將“投票”功能,拆分為“贊同”與“反對”,即用“反對”替代原“感謝”的位置。這樣,用戶對答案進行“贊同”或“反對”,只需要一次點擊即可,使“投票”功能的操作比原先更為簡潔而直觀。
方案二: 在答案展示頁面,將“感謝”與“評論”進行功能整合(參照微信朋友圈的“贊”與“評論”的設計),達到保留“感謝”功能,同時不影響到“投票”功能的效果;(投票功能的優(yōu)化,與方案一相同)
對了,在知乎里,與“贊同”與“感謝”的功能設計存在 類似問題 的有:
“反對”和“沒有幫助”這兩個功能,“私信”和“通知”設計為兩個獨立模塊,這些同樣都是令人困惑的功能設計。
后記:
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是app的“小功能”,沒什么好糾結(jié),不同的功能設計差別不大,我們更應該把握的是“大方向”。但是,在我看來,從一個產(chǎn)品的功能設計,足以看出該產(chǎn)品的設計思想的點滴。我也堅信好的功能是深思熟慮的,不言自明的,簡潔易用的。